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尼克森成名之路[1]


尼克森成名之路[1]

菜鳥眾議員尼克森
狂攻希斯間諜的賣國行為
林博文,三少四壯集-掀起政治狂濤的錢伯斯,中國時報,2010/05/18。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00518000797-260115?chdtv
 二戰之時與之後的文章選文



菜鳥眾議員尼克森狂攻希斯的賣國行為

威泰克.錢伯斯(Whittaker Chambers,1901-1961)是在四○年代檢舉國務院高級官員希斯(Alger Hiss)是共產黨特務而震撼全美,剛選上眾議員的尼克森在錢伯斯對抗希斯的大案中初試啼聲,開始嶄露頭角。錢伯斯一度是〈時代〉周刊最有才華的主筆,也是〈時代〉創辦人魯斯最欣賞的資深主編。保守派雜誌〈國家評論〉出版人威廉.巴克利最崇拜他,邀他寫稿,使錢伯斯成為二戰後美國保守主義的教父。美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喜歡他的人,歌頌他;討厭他的人,鄙視他。

這個不修邊幅的怪人,曾經是美國共產黨黨員,並做過蘇聯間諜;他在四○年代檢舉國務院高級官員希斯(Alger Hiss)是共產黨特務而震撼全美。他的雙重人格以及他掀起的舉報風波,徹底改變了美國政治體質的風貌。威泰克.錢伯斯(Whittaker Chambers)是美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喜歡他的人,歌頌他;討厭他的人,鄙視他。 ,剛選上眾議員的尼克森在錢伯斯對抗希斯的大案中初試啼聲,開始嶄露頭角。錢伯斯一度是〈時代〉周刊最有才華的主筆,也是〈時代〉創辦人魯斯最欣賞的資深主編。保守派雜誌〈國家評論〉出版人威廉.巴克利最崇拜他,邀他寫稿,使錢伯斯成為二戰後美國保守主義的教父。

林博文專欄-改變二戰的兩件大事,中時電子報,2016年12月07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207000459-260109
今[2016]年12月7日是珍珠港事件75周年紀念,12月12日則是西安事變80周年紀念。這兩樁驚天動地的大事,深切影響中國和世界歷史的走向,直至今天。

先談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拂曉前,日本海空軍對珍珠港進行人類史上最成功的一次突襲,造成2403名軍人和68名平民陣亡、1178人負傷、4艘戰鬥艦沉沒、13艘各式船艦嚴重受損。美國羅斯福總統稱:「1941年12月7日將永遠是臭名昭彰的日子。」2001年9月11日,沙烏地阿拉伯人賓拉登所領導的「基地」組織19名恐怖分子,對紐約世貿雙子星大樓及五角大廈的衝撞,則為人類史上第二次最成功的突襲。從策畫到執行,幾乎無懈可擊,其結果是2996人慘死。

美國情報及安全部門對賓拉登的陰謀一無所知。反之,1941年美國對日本的詭計心裡有數,並預料鬼鬼祟祟的日本會發動突襲,問題是不知道日本會在哪裡動手。華府海軍與情報部門一再警告珍珠港最高指揮官、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哈斯班‧金梅爾四星上將和珍珠港地面部隊司令華特‧蕭特中將要注意日本突襲。可嘆的是,金梅爾和蕭特都不是一流帶兵官,金梅爾認為日本會向「太平洋的另一邊」(即菲律賓或南洋一帶)突襲,而不是珍珠港,理由是「珍珠港太遠了。」

珍珠港遇襲後10天,金梅爾和蕭特雙雙被解職,日後金梅爾被降為兩星少將,蕭特變成一星准將。由大法官歐文‧羅伯茲領銜的專案委員會進行多次調查,指控金、蕭2人「未做防範、毫無戒備、怠忽職守。」1999年參議院通過決議免除他們的過錯並恢復原有官階,但這項決議案並無法律約束力。

蕭特死於1949年,金梅爾卒於1968年。金氏曾表示如他事先知道日本聯合艦隊向珍珠港鼓浪前進的情報,他將派遣他的艦隊馳向太平洋迎擊日艦。金氏被解職後,接他職位的尼米茲上將很感慨地說:「如果金梅爾派出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海上決戰,美方根本不是日本的對手,美軍死亡人數當不只兩千,而是幾倍以上。幸好12月7日那天,絕大部分美艦都停泊在港口內。」金、蕭2人都拒絕認錯,都自認是替罪羊。

再論西安事變。周恩來盛讚張學良是「千古功臣」,蔣介石於1958年11月23日在桃園大溪行館對張學良說:「西安事變對於國家的損失太大了!」少帥在日記上寫道:「我聞之,甚為難過,低頭不能仰視。」那一天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老蔣首次看到少帥,前後已隔22年。然而,少帥在1991年7月開始的口述歷史中卻痛批老蔣,他說:「我的判斷,蔣先生討厭我極了。所以後來蔣先生不能讓我自由的原因,我是主張抗日,假如我要(是獲得了)自由,那抗日的功勞都是我的。換句話說,我是他(的)一個大敵手,政治上的大敵手……。」少帥認為老蔣對台灣沒有貢獻,蔣經國有貢獻。

已故史家唐德剛說:「他(指少帥)還非常情緒化,是一個性情中人。就是因為情緒化,太衝動,使他發動西安事變,也因為衝動,使他又放了蔣介石。」少帥發動兵變劫持蔣介石,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唐德剛和一些史家認為,如沒有西安事變,中國抗日也許會延後,日本可能先打蘇聯,而不會偷襲珍珠港,二戰進程以及整個世界的演變都將不一樣。珍珠港事件看似與西安事變無關,其實大有關係。

歷史發展總是有連貫性的,從西安事變到珍珠港事件,人類一直在錯誤與糾正錯誤中摸索前進,但人為的災難卻從未停止。

 [轉載]圍堵政策大師肯楠過世,享年101歲,自由時報,2005-03-19。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779
▲林博文專欄-肯楠曾主張迫使蔣介石撤離台灣,中國時報,2011-11-30。
傅建中,華府看天下-美國掀平反蔣介石風,2014年12月19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19000930-260109

近年西方的中國通們,逐漸在他們的著作中,改變了對中華民國的看法,特別是抗戰前後的中華民國,以及那時蔣介石先生的歷史地位,這種修正主義的史觀,有時甚至是180度的轉變,先是有美國退休外交官陶涵(Jay Taylor)所寫的《蔣介石傳》(2009年哈佛大學出版社
出版),書評認為此書是對蔣介石腐敗、無能、獨裁形象的平反;去年則有英國史學家芮特(Rana Ritter)寫的《被遺忘的盟邦》(Forgotten Ally)一書問世,對中華民國在二戰所作的巨大犧牲和貢獻給予公正的評價。

雅爾達決議讓中共坐大

上個月前《時代》雜誌駐北京記者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出版了《1945年的中國》,這本書對美國學者認為美國在二戰後錯失了扶植中共的機會,以致才有韓戰、越戰,使美國付出巨大代價的看法,提出強有力的反駁,白禮博的書非但沒有引起爭論,反而獲得好評,上星期天(12月14日)《華盛頓郵報》刊出該報言論版主編潘文(John Pomfret)寫的長篇書評,完全贊同白禮博的修正史觀。

二戰結束前夕,美國派駐中國的外交官,主張與中共交好最力的人是謝偉思(John S. Service)和戴維斯(John P. Davies),前者曾派駐延安,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均打過交道。70年代美國尋求與中共關係正常化後,謝偉思恢復了名譽(當年因親共而被國務院開革),曾把他40年代發自中國和延安的密電輯成一集出版,書名就叫做《失掉的中國機會》(Lost Chance in China,1974年Random House出版)。照《1945年的中國》(China,1945)作者的說法,美國在中國根本沒有機會,因為羅斯福在雅爾達會議上決定讓蘇聯出兵中國東北,鑄成大錯,中共的大軍因此比國軍早進入東北,接收蘇軍擄獲的日本關東軍大量武器裝備,從此坐大,等到國軍在美國協助運送下進入東北,已經太遲,無法回天,所以1945年二戰結束後,史達林是在中國最大的勝利者。

白禮博推崇謝偉思是一正直無私的優秀外交官,但他被毛、周等中共領袖的美麗謊言所欺,毛的欺騙伎倆絕不亞於史達林,甚至青出於藍,謝偉思所說的「失掉的中國機會」完全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周恩來的騙術更是高明,白禮博指出,戰時設於重慶的中共辦事處,在周
恩來麾下,有兩位國際統戰能手,即喬冠華、龔澎夫婦,這是一對才子佳人配,深受派駐重慶的外國記者們的歡迎。

中華民國政府真正抗日

燕京畢業的龔澎,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可謂才貌雙全,不少外記為之傾倒。美國記者賽佛萊德(Eric Sevareid,80、90年代CBS電視名播報員)熱心幫她在美國找獎學金,希望她去美國留學。喬冠華生病,需要輸血,謝偉思馬上自告奮勇捐血,可是中共建立政權後,喬、龔成為新貴,完全是另一副嘴臉。1954年日內瓦會議,龔澎隨同周恩來出席會議,負責新聞聯絡,一些戰時和龔澎有過往還的美國記者,想和她重拾舊誼,均不得其門而入。以今視之,白禮博說龔澎是周恩來的美人計,用以迷惑西方記者,以利中共的國際統戰。
對於蔣介石在二戰的貢獻,白禮博也做出公正的評價,他說:「蔣介石抗日比美國觀察家和後來的史家所知道的要來得多,實際上國民政府真正抗日,軍隊的犧牲也很大,而中共極少抗日,犧牲有限。可是在國內外,蔣介石卻越來越不被視為英勇的鬥士。」

1945年底美國雖派遣馬歇爾使華調停國共之爭,當時在美國大使館任職的麥爾比(John Melby)的日記斷言這一使命注定失敗。果不其然,1年後,馬歇爾鎩羽而歸,美國本來還寄望民主人士,但中共終於席捲大陸,整個中國陷入革命悲劇的浩劫,這場悲劇是《1945的中國》終結篇。無獨有偶的,30年代的美國托派作家易羅生(Harold Issacs)寫過一本同名的書《中國革命的悲劇》(1938年出版),只不過那個悲劇指國共第一次分裂和1927年蔣介石清黨,對共產黨大開殺戒,而中共革命成功後,則是整個中國人民的悲劇,特別是親共的知識分子,白禮博在書中列舉了胡風、費孝通、儲安平等人在毛澤東暴政下的悲慘下場。

時間終於還蔣介石和他所領導的中華民國以公義,但這對台灣並無加分作用,因為那裡的中華民國早已掛羊頭賣狗肉,背叛了國民黨先賢們創黨理想,民進黨一心一意要消滅中華民國,更不在乎她的歷史地位,只有海內外的孤臣孽子才會關注這些「中國通」修正主義筆觸下的新觀察。
▲林博文專欄-圍堵外交教父的日記,中國時報,2014年02月26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6000470-260109
 2011年前,耶魯大學外交史教授兼冷戰專家約翰.路易士.蓋迪斯(John Lewis Gaddis)推出一部精采的《肯楠傳》,這本書獲得普立茲傳記獎。

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3年前在耶魯大學一門美國近代外交的課堂上當客座教授,他問台下一群大學部的年輕男女學生:「有沒有人知道喬治.肯楠(George F. Kennan)是何許人?他在美國外交史上有什麼成就?」結果全堂鴉雀無聲,這所頂尖大學的學子竟然沒聽過肯楠這個人!
2005年以101歲高齡辭世的肯楠,是20世紀後半期世界外交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戰略家兼言論家,他在40年代末期所提出的對付蘇聯共黨集團的「圍堵」(containment,大陸譯為「遏制」)政策,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軸和中心思想。西方外交界、學術界和政論界幾乎一致認為「圍堵」政策是導致蘇聯共黨集團垮台的最重要因素。
▲傅建中,華府看天下-美國棄台的前車之鑒,中國時報,2011-11-18。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111800566.html
 林博文專欄-尼克森的心路歷程,中時電子報,2015年10月14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4000555-260109
對外交問題一直有濃厚興趣的尼克森,終於在60年代末東山再起競選總統前,在《外交事務》季刊發表了震撼一時的倡議與中國接觸的文章。尼克森強調,美國和自由世界再也不能漠視中國(中共)的存在,更不可能永遠把擁有數億人口的中國摒除於國際社會之外。尼克森上台後就一步步地落實他的嶄新而又撼動全球的對華(中共)政策。世界從此再也不一樣了。

林博文專欄-老布希批判小布希,中時電子報,2015年11月11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1000498-260109
傅建中,華府看天下-錢復華誕,八秩憶往,2015年03月06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06000882-260109

《林博文專欄》,季辛吉90 歲,還在搞外交,2013年05月01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501000354-260109
 傅建中,華府看天下-美國掀平反蔣介石風,2014年12月19日。 
 ▲林博文專欄-冷戰大將肯楠與尼茲,中國時報,2009-09-16。
http://diary.blog.yam.com/bothstraits_yblog/article/11140351
「肯楠障礙」的高標準,要求政策設計者,必須同時滿足三項要求──第一、政策本身必須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有著明白公認的高度創意;第二、政策必 須吸引學術界與知識份子的尊重,刺激出進一步的探索研究;第三、政策不能只是託諸空文,必須真正改變政府行為,帶來新的國家策略方向。要做到其中任何一項 都很難了,何況是三項一起!
1冷戰大將肯楠與尼茲
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和保羅.尼茲(Paul Nitze)是冷戰時代的兩個超重量級人 物,也都享高壽。肯楠活了101歲(2005年卒),尼茲享年97(2004年卒)。肯楠先做國務院政策規畫局局長,下台後,尼茲繼其位。這兩位美國 近代外交史上的「智者」(Wise Men),都沒有做過內閣部長,肯楠歷任駐蘇聯和南斯拉夫大使;尼茲最高做到助理國防部長、海軍部長及裁軍談判首席代表。官位雖不顯赫,要說冷戰史,就不能不提到這兩位主角,尤其是肯楠。

「肯楠障礙」的高標準,要求政策設計者,必須同時滿足三項要求──

第一、政策本身必須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有著明白公認的高度創意;
第二、政策必 須吸引學術界與知識份子的尊重,刺激出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第三、政策不能只是託諸空文,必須真正改變政府行為,帶來新的國家策略方向。
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 112009091600404,00.html
  •  (林博文專欄-冷戰大將肯楠與尼茲)中國時報,2009-09-16


到 了1949年,兩件世界性大事更強化了美國以武力打前鋒的外交政策,一是蘇聯在1949年8月核爆成功,二是中共在1949年10月革命成功。鷹派外交智囊 積極遊說杜魯門總統,美國面對這兩件有害無利的大事,必須“威而鋼”。於是,1950年春天,國務院政策規畫局新任局長尼茲(取代肯楠)為杜魯門撰寫了一 份冷戰最著名的文件〈國家安全會議第六十八號備忘錄〉(NCS68),關中在其《意識形態和美國外交政策》一書中,對這份文件的內容與涵義有扼要的介紹。

尼茲在備忘錄中說,面對蘇聯共產主義的威脅,美國有四項選擇:一、回到孤立主義;二、賡續目前的圍堵政策,但缺乏阻嚇力量; 三、對蘇聯發動先制攻擊,先打再說,包括動用核武;四、加強軍備、提高防衛能力增加軍費。杜魯門採取了第四種選擇,從此美國的外交政策變成以武力作前瞻, 以蘇聯及其共產集團為假想敵,而又充滿恐懼與戰備心態的現代砲艦外交。由軍人轉為學者的波士頓大學政治學教授貝塞維奇 (Andrew J.Bacevich)在去年出版的《力量的制限:美國例外主義的終結》裡,痛斥尼茲的這份備忘錄,乃是美國例外主義最有害的一個組成部分。
國務院政策規畫局新任局長尼茲(取代肯楠)為杜魯門撰寫了一份冷戰最著名的文件〈國家安全會議第六十八號備忘錄〉(NCS68),關中在其《意識形態和美國外交政策》一書中,對這份文件的內容與涵義有扼要的介紹。 《力量的制限:美國例外主義的終結》。
2林博文專欄-肯楠曾主張迫使蔣介石撤離台灣 中國時報,2011-11-30。
  • 【林博文專欄-肯楠曾主張迫使蔣介石撤離台灣】
      二次大戰結束直至雷根當政的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軸是遏阻蘇聯共黨集團和中共向外擴張,外交史上稱之為圍堵(containment,大陸譯為遏 制)政策。圍堵政策的發明者就是2005年以101歲高齡辭世的外交家、普立茲傳記將得主兼史家喬治.肯楠(George F. Kennan)。最近推 出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傳》的傳記作家華特.艾薩克森和伊凡.湯瑪斯,25年前合撰一部描述六位外交界智慧人物塑造美國戰後外交的經典著作,書名就稱 《智者》(Wise Men),這六位智者中最凸出的就是肯楠。

     耶魯大學教授約翰.陸易士.蓋迪斯 (John Lewis Gaddis)被認為是當今美國學界數一數二的冷戰史權威,他在1981年肯楠77歲時,當面向肯楠表示要為他寫傳。肯楠欣然答應,並願意把全部日記、筆記、信件和個人檔案供他參考。條件是要等到傳主去世後,傳記才能出版。沒想到,肯楠相當長壽,而蓋迪斯又在傳主死後六年才推出 將近八百頁的傳記,前前後後花了三十年時間,而被書評界稱為「讓讀者等待最久的一部傳記」。

     等著看《肯楠傳》的人也許都是中年以 上而又對近代美國外交史有興趣的知識分子。非常推崇肯楠的季辛吉應〈紐約時報書評周刊〉主編之邀,寫了一篇很長的《肯楠傳》書評。執筆之前,老季特地問一 批年輕男女知不知道肯楠是何許人,結果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這種情況如同兩度敗給艾森豪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史蒂文生的「歷史下場」一樣。史蒂文生的兒子 (曾做過參議員)最近在電視上透露他有一次購物付信用卡,售貨小姐手拿信用卡看名字看了很久。這個史蒂文生和其父同名,皆為艾迪拉.史蒂文生 (Adlai E. Stevenson),一個是三世,一個是四世。史蒂文生四世問那位售貨小姐:「這個姓是不是讓你想到什麼?」小姐答道:「沒有,一 點都沒有!」

     肯楠一生沒有做過大官,在華府官僚機構中最高只做到國務院政策計畫局局長,駐外職務亦僅擔任過幾個月的駐蘇大使(被史達林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物」而離職)和兩年多的駐南斯拉夫大使,他待得最久的地方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與普大無關),是該院院長、主持原子彈製造的 物理學家歐本海默邀他去埋首著述。

肯楠留名外交史主要是兩件大事,一是1946年任職美國駐蘇大使館時發回一封長達五千字的所謂〈長電報〉,二是1947年以筆名「X」在〈外交事務〉季刊發表長文論美蘇關係。肯楠在這兩篇畫時代的文件裡提出幾個論點,一是從蘇聯的歷史和建國意識形態來看,克里姆林宮只會永遠把資本主義的美國當敵人;二是蘇共將追求擴張主義;三是美國不必驚慌,只要堅持民主自由原則,維持強大經濟力量,並強化圍堵政策,蘇聯及其衛星國家就會自我瓦解。肯楠建構的圍堵政策即成為主導冷戰外交最高原則兼理論基礎。

     肯楠是個錯綜複雜的外交家,也是極為矛盾的思想家。他倡導圍堵,卻極度不滿美國政府擴充軍備;他要保護自由世界,卻痛恨民主,厭惡美國文化,特別是好萊塢文化,因此連帶地看不起雷根。他反對人權外交,他說外交就 是外交,不要摻雜人權。他形象極佳,但婚外情不斷;他反對美國整年經武、海外用兵,蘇聯於1968年入侵捷克以破除「布拉格之春」時,他卻主張美國派遣十萬部隊至西德以嚇阻莫斯科。右翼蘇聯作家索忍尼辛於人1978年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發表演說時,指名道姓譴責肯楠的外交主張欠缺道德原則。

      中國與台灣問題不是肯楠的專長,他在國務院政策計畫局長任內,正值中國大陸變色,蔣介石遷台。肯楠曾提出美國應迫使已撤至台灣的蔣介石及其三十萬軍隊離開 台灣,使台灣既不會被中共占領,亦不要被蔣政權統治的構想。但這種不切實際想法,在肯楠提出當天,就被他自己撤回。肯楠後來承認這些構想乃是出自國務院 「中國通」戴維斯(John Paton Davis)建議。當時國務院、中情局、國防部和麥帥東京總部曾多次密集討論台灣情勢,其時擔任遠東事務助卿的 魯斯克說,美國沒有力量把蔣介石趕出台灣,而美國國內政治對「驅蔣」的反應,將會令人承受不住。生於四川一個美國傳教士家庭的戴維斯,力主美國與中共建交 以防中共倒向蘇聯。五○年代美國右翼追究「失去中國」的責任,戴維斯在白色恐怖浪潮中被國務卿杜勒斯撤職,1969年獲平反,1999年去世,終年91。

     蓋迪斯為什麼會耗時三十年撰寫《肯楠傳》,最主要的原因是肯楠答應讓他寫傳後,發現蓋迪斯對美國外交的許多看法不一樣,他心 裡有點懊惱。而蓋迪斯本人亦發現肯楠的很多觀點,他不能苟同。寫傳的人越寫越感到與傳主的意識形態和心境相隔千里,下筆就變成千斤重!原來蓋迪斯和季辛吉 一樣都是大右派,他們欣賞肯楠的冷戰圍堵政策,但極不贊成肯楠堅決反對越戰的態度,因此,《肯楠傳》對越戰問題僅稍稍提及。2002年,小布希準備侵略伊 拉克前夕,98歲的肯楠到華府拜訪他的老友,1968年曾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尤金.麥卡錫,肯楠痛斥小布希的黷武行徑,這是他最後一次接受記者訪 問。蓋迪斯在書亦僅略微提到。儘管如此,內容、材料、結構和文筆俱屬一流的《肯楠傳》,將是明春普立茲傳記獎的有力問鼎者。

肯楠圍堵設計 非軍事對抗關中/美國研究學會理事長(台北市)

美國名外交家肯楠日前過世。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他被公認為美國「圍堵政策的創始人」和「冷戰的建築師」。一般人習慣把「圍堵政策」和「冷戰」冠上肯楠的大名,固然他當之無愧,但事實上卻有很大的出入。
肯楠「圍堵政策」的真正意義是阻止蘇聯以其思想和政治的影響力從西歐和日本奪取政權,因為當時共產主義運動不但聲勢浩大,而且在若干西方國家,尤其是法國、 義大利和日本,共產黨的力量都不可低估。肯楠說,「如果我們能把局勢穩定下來,我們就可以與蘇聯談判在歐洲和遠東政治上和軍事上撤退的問題」。 很明顯的,肯楠「圍堵政策」的設計基本上是非軍事的,主要是以歐洲為範圍(日本例外)的;美國以後大力推動以全球為範圍,以軍事對抗為手段的「圍堵政策」和他的設計是不盡相同的。

事實上,美國冷戰的大戰略是出自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第六十八號備忘錄」(簡稱為 NSC-68),這是取代肯楠職位(國務院政策設計室主任)的尼茲在一九五年提出的。尼茲才是美國真正的「冷戰設計師」,他於去年以九十七歲高齡去世。

NSC-68 的正式名稱是「美國國家安全目標和計劃」,這個文件在一九七五年才正式解密,該文件建議美國必須建立優勢的武力,來阻止和反擊蘇聯稱霸歐亞和控制世界的野心,並建議提高美國年度軍費五百億的計劃,為當時美國軍費的四倍。

肯楠和尼茲觀點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肯楠不認為當時蘇聯在軍事上對美國構成威脅,他不認為蘇聯有能力和有意願與美國打仗,他也不認同歐洲之外( 除了日本)地區的動亂與美國的利益有什麼關係。但杜魯門總統和艾森豪總統採取了尼茲的建議,建立了全球的軍事同盟和基地,從韓戰打到越戰,干涉的行動從非洲到中東,美國變成了世界警察。肯楠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從不認同、不支持、到反對,一路走來是其來有自的。

肯楠曾說,「如果蘇聯內部發生重大改變,蘇聯可能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強大的國家變成一個最弱的國家」。一九九一年蘇聯一夕瓦解,證明了肯楠的預言是對的。肯楠在美國外交政策意識形態的派別中屬於傑佛遜主義學派,其特點是認為美國本身民主和自由的重要性大於國外的民主和自由。他們反對過度介入國際事務,更反對戰爭。

在冷戰高潮時代,傑佛遜主義最不得志,但後冷戰時期,傑佛遜主義已開始從谷底向上爬升。他們是「和平紅利」的倡導者,主張減少國防開支,撤回海外駐軍,反對 「北約」東擴,反對部署「全國飛彈防禦」體系。他們的主張與美國政府當前政策仍然是背道而馳。但美國外交政策今後將面臨民族主義和全球主義的競爭,一些學者已呼籲美國應多重視國內問題,不能齊家治國,何以平天下?杭廷頓最近的大作「我們是誰」便是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傑佛遜主義發揮的空間將愈來愈大。

肯楠一生著作頗多,但他最高的學術成就是在權威的「外交事務」上發表了十九篇文章,可能為外交菁英中的第一名。綜結他對美國外交政策的主張為:
一、美國應堅 守立國的原則,力行以身作則。
二、反對過份依賴與使用武力。
三、反對在歐洲之外與蘇聯競爭。
四、反對美蘇核子競賽。
五、反對美國在第三世界干涉。
六、反對 美國強行向全世界推銷民主和人權。 從以上他的立場來看,可說與冷戰時代美國的外交政策格格不入。
肯楠是冷戰初期美國外交菁英的最後一人,他的理念在美國有其淵源和基礎,在今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演變中仍將發揮重大的影響。

因應國家利益而不同

大國和小國間因國家利益不同,其「大戰略」設計亦有所差異。強如美國者,「大戰略」設計可追求國家「權力的最大化」,但弱小國家則以「求生存」為目標。
台 灣因面對虎視眈眈的中國,其「大戰略」設計則應「先求生存次求發展」,亦即「兩岸關係」應優先於「外交關係」。然以民進黨立委林濁水都忍不住痛批高層辦外 交「把台灣的信用刷爆」乃至對台友好人員「不是陣亡,就是變成敵人」的情況觀之,民進黨內缺乏規劃「大戰略」人才應為不爭的事實。從肯楠一生的兩點特質或 許能找出台灣缺乏「大戰略」設計的根本問題。
理性高於感性:肯楠認為美國不能用自己的標準改造世界,扮演世界警察對美國不利,美國也沒有這種能 力。他在一九九九年接受紐約書評專訪時說:「我希望我們的政府少公開提倡民主和人權,我認為國與國相處應該避免和對方的領導人有不必要的瓜葛,尤其是個人 的關係。」這些原則特別適用於美國在後冷戰時期對中國及俄羅斯的關係。反觀台灣的大陸政策,不是民主就是人權。以《反分裂法》為例,陳水扁總統在中國人大 幾乎全票通過該法後的民進黨臨時中常會中除提出「百萬人上街頭」外,未能立即提出對策,導致被譏為「痴漢等老婆」,因此難逃「非和平」的對抗。

台未聽美國的老實話

獨 自面對智者的孤獨:儘管肯楠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影響極大,但他在政府任職並不得志。他常因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納而感覺沮喪,因此對意見相左的人漸失耐心,這或 許正是智者(Wise Man)必須面對的無奈吧。陳總統在三一九周年時特別到故民主前輩雷震、殷海光、傅正及黃信介等人墓前獻花,表達對他們敢於挑戰中國國民黨獨裁政權的敬 意,他讚美黃信介敢向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說「沒人敢說的良心話」,問題是他容得下這種人嗎?外交部次長高英茂曾表示,扁不一定聽外交部的專業判斷,而相 信他自己的政治判斷。美國主管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一語道破何以至此,三月七日他在CSIS太平洋論壇發表的「美國的東亞政策」專文中指出,台美關係 之所以存在相當困難,因為「台灣只聽想聽的話,而非美國的老實話。」
作者為國防大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及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美國克萊蒙大學政治學博士

曾復生,亞太國家被迫選邊噩夢將至,2015年06月05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05001040-260310

 ▼肯楠過世與台灣「大戰略」,2005年03月23日

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1904-2005)於2005年3月17日病逝新澤西州普林斯頓,享年101歲。肯楠對美國外交的貢獻源自1946年在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任職時一封長達五千多字的「長電報」,其中指出必須遏阻蘇聯擴張,而1947年他在《外交事務》期刊上提出的圍堵(containment)概念則成為美國冷戰時期外交的主軸。雖然冷 戰期間美國「大戰略」的正式文件「國家安全會議第六十八號備忘錄」( NSC-68)係由肯楠國務院政策設計室主任一職的繼任者保羅尼茲( Paul Nitze,1907-2004 )在1950年所提出,但其戰略構想實濫觴於肯楠的圍堵概念。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F._Kennan
如果說尼茲是美國的「冷戰設計師」,肯楠應是「外交理論教父」,「圍堵政策」直至九十年代初東歐與蘇聯陸續瓦解才告一段落。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ul_Nitze
像肯楠這種「大戰略」的設計者並不多見。所謂「大戰略」係指國家在國際社會裏建立和運用所需且可能獲得的國家權力,其具體實踐可分四個層次。其一為創造和運用有利形勢,如維持國際間權力的均衡、爭取相對權力的優勢;其二為對敵方期望獲取權力的控制,如預防或嚇阻戰爭的發生;其三為以最小的成本爭取最大的利益,如不戰而勝、先發制人、或速戰速決;其四為獲得最有利的戰果,如戰後較持久的和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ipe2020 電影選擇

  ipe2020 電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