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電影《我的1919》解說

電影《我的1919》解說

電影《我的1919》的問題在於兩個小時的電影要壓縮長達半年以上的巴黎和會,會讓人誤判,顧維鈞的1919好像幾天之內國際談判就結束了,但是事實不是啊啊!!特別整理出來,讓同學理解。
Paris-1919-06-28



電影《我的1919》解說: 顧維鈞,弱國,恥辱,外交,1919
▃▃▃
1918年1月,美國總統威爾遜在歐戰即將結束之時,發表了著名的《十四點宣言》。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巴黎和會,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會議,於1920年1月21日閉幕。
●巴黎和會與一百年前的維也納會議有所不同,其為由勝利者單方面決定和約內容之會議,戰敗者並無出席討價還價的機會。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代表二十七個勝利國家。除正式代表外,各代表團並擁有大批的學者專家及顧問。 對德和約草案,三巨頭討論四個月後,於1919年5月中旬達成協議,因此備受後人批評過於草率且便宜行事。最後草案經三巨頭決定後,始召開大會請各國代表通過,翌日,再通知德國代表赴會,德方曾提出相關修正及反對意見,但未為被對方接受。那時戰爭雖已結束,而德國全境仍在聯軍包圍封鎖,德國別無選擇,只能俯首簽字,是即凡爾賽條約。

●1919年1月28日,奉命於危難之際的顧維鈞為中國人在外交史上贏得了第一次尊嚴,一場雄辯,將在座的各國代表說的啞口無言。他說:「孔子是東方的聖人,中國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穌,而孔子出生地山東也就是東方的聖地。因此,中國不能放棄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他還從歷史、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提出了山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日本使團說得面紅耳赤。

●1919年5月3日,國內報紙上刊登了"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的消息,舉國譁然。

●1919年5月4日,在全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這就是著名的"五四運動"。

●1919年6月28日是中國外交史上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中國代表 團集體缺席巴黎和會,在保留不成的情況下,拒絕簽署對德和約。顧維鈞代表中國代表團致電北京政府匯報了拒簽的情況。拒簽的行動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在與列強交涉中“ 始爭終讓”的慣例。在中國需要她的外交官為主權挺身而出的時刻,31歲的顧維鈞義無 反顧地承擔起了歷史的重任,他的愛國行動被永遠載入了中國外交史冊。

毅然拒簽。“中國無路可走,只有斷然拒簽。”這是在沒有國內指示的情況下,顧維 鈞毅然決然作出的決定。
▃▃
●[註]唐啟華,《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台灣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主任。

●[註]吳建民著,顧維鈞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拒簽對德和約,《外交案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http://book.people.com.cn/BIG5/69399/107424/113248/113249/6684174.html
吳建民著,顧維鈞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拒簽對德和約 (2),《外交案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http://book.people.com.cn/BIG5/69399/107424/113248/113249/6684366.html
吳建民著,顧維鈞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拒簽對德和約 (3)
http://book.people.com.cn/BIG5/69399/107424/113248/113249/6684367.html


從1912年擔任北洋政府總統府及國務院秘書開始,顧維鈞歷任北洋政府駐美、英公使,外交總長;國民政府駐法、英、美大使,聯合國首席代表;以及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副庭長,折衝樽俎近半個世紀。他被史學家唐德剛納入「中國百餘年來只出過的兩個半外交家」之列。兩個外交家指的是周恩來和李鴻章,顧維鈞因沒有決策權,所以算半個。

1918年12月4日,年僅31歲的顧維鈞,在眾人的期盼下,登上了開赴巴黎的航船。在那裡,他將作為戰勝國中國的全權代表,出席巴黎和會——商談對德國及其盟國停戰的和平條件。在回憶錄里,他這樣描述了自己對此行的期望:「即將召開的和會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機會,中國可以藉此謀求某種程度的公平待遇,並對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所遭到的慘痛後果加以改正。」這其中,主要包括收回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占有的權益。

1919年1月28日,奉命於危難之際的顧維鈞為中國人在外交史上贏得了第一次尊嚴,一場雄辯,將在座的各國代表說的啞口無言。他說:「孔子是東方的聖人,中國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穌,而孔子出生地山東也就是東方的聖地。因此,中國不能放棄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他還從歷史、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提出了山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日本使團說得面紅耳赤。

會上,顧維鈞承認中國的確在1915年和1918年簽訂協議,許諾日本將得到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但中國當時是被迫的,因此不應該履行。無論如何,任何有關德國所有權的問題都必須由和會解決。按大會所接受的民族自決和領土主權完整等威爾遜的原則,中國有權要求收回山東權益。顧維鈞發言結束後,會場上掌聲連連。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英國外相貝爾福紛紛過來祝賀,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稱讚他對付日本,有如貓之弄鼠,盡其擒縱之技能。不久後,顧維鈞的辯詞「中國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穌,中國不能失去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出現在《費加羅報》等多家重要報紙上,轟動了整個巴黎以至歐洲。然而,正如他在回憶錄里所說,聲明受到稱讚是一回事,最終得到有利的解決又完全是另一回事。山東問題並未因顧維鈞的精彩演說,在和會上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

顧維鈞在其回憶錄裏寫道:「第二天,1月28日,我們再次出席『十人會』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山東問題是議事日程上的唯一問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請中國代表團按照前一天的商定宣讀中國聲明……主席叫我發言。我沒用講稿,談了半個多小時。雖說這不過是一次即席發言,但因我一直在研究這一問題並一直在制訂處理這一問題的方法,我思想上是早有準備的。」

九十多年後,談及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著名民國史專家汪朝光認為他能把握大勢,積極進取,「他在一戰結束後巴黎和會期間的外交交涉中,一方面,有理有利有節,儘量爭取列強內部不同國家的不同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適當向外透露交涉進展以及中國的態度,爭取輿論的支持,將中國在秘密外交中的不利,轉變為公開外交中的有利,從而成功地為中國贏得了有利的形象,最後勇敢地對列強說『不』,這不僅沒有造成特別不利的結果,反而為中國爭取了時機,緩和了局面,並通過以後持續不斷的努力,最後收回了中國的權利。可謂是近代以來,中國在弱勢和不利地位下,通過外交努力挽回局面的經典一役。」

1918年,歐戰結束,中國一夜間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其實,這實在是一次天大的歷史誤會。

歐戰爆發,中國恪守中立,"廿一條"交涉接踵而來。袁世凱稱帝不成反喪了卿卿性命。隨后幾年,在遠東國際關系日益復雜化的同時,中國國內南北政權對立,勢同水火;北京城里府院相爭,波譎云詭。頗有戲劇性的是,中國是否宣布參戰本是中國主權內的問題,卻蹊蹺地成為列強爭奪在華利益的口實,一時間竟成為外交與內政諸多矛盾的焦點。

"廿一條"簽訂之后,日本又先后與英、法、意、俄簽約,爭取列強認可,引起尚未參戰的美國不悅。

1917年2月,美國姍姍來遲地宣布對德絕交并參與歐戰,同時要求中國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希冀以此掣肘日本在華擴張。此時歐戰大局已定,日本認為中國參戰將危及戰后它在山東的權益,便以攻為守,一改幾年來反對中國參戰之方針,轉而與英、法、俄、意四國交涉,以四國承認戰后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權益為條件,支持中國參戰。其時,中國南北兩個政權對峙,北京政權內部大總統黎元洪與內閣總理段祺瑞之間的府院之爭正如火如荼。黎元洪原本主張與美國一道對德宣戰,但鑒于日本通過親日派曹汝霖等人拉攏段祺瑞參戰,而地方督軍們又大多希望趁參戰之機大肆擴充實力,遂認為參戰將會中日本的"圈套",轉而堅決反對參戰。

黎反對參戰態度明朗,在袁世凱身后成為政治強人的段祺瑞,即成為美、日以參戰借款為餌爭相控制的對象。外交問題竟成為府院之爭的一步大棋。駐美公使顧維鈞密電北京政府,提出聯美抑日對策,并透露美國政府援華兩億美元戰費案已提交國會的消息。日本則通過曹汝霖等人大力活動,允以同樣巨款助段,并指出:美款須經國會辯論,期限未可預知,中國必須以出兵歐陸為條件,且專款專用,不得挪借;日款則允許段氏以此款編練參戰軍.并可借此武力"先清內亂"。

至于出兵歐陸一事,日本則以自身參戰經驗為例說明,中國只要增援歐洲糧食物資及派出民工,無須真的派遣軍隊。一個是期款,一個是現錢,一個真參戰,一個真募兵,自然是日本的意見正中段氏之下懷。結果,參戰之爭導致黎、段攤牌,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氏總理之職。之后,黎電召"辮帥"張勛晉京調停時局。反被張挾持,演出一幕引狼入室、致使清室一度復辟的丑劇。

抓住這一天賜之機,段氏隨即在河北馬廠"誓師討逆"。8月4日段祺瑞擁兵返京后頒行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對德宣戰,中國終于成為歐戰參戰國,而歐戰已近尾聲。

1917年11月2日,日美簽訂《藍辛---石井協定》,在有關雙方在華權益問題上達成妥協。1918年9月24日,就在歐戰結束前夕,日本政府利用段祺瑞急于"武力統一"中國之機,又一次以借款為餌,與北京政府簽訂了《中日關于山東問題之條約》,進一步擴大了其在山東權益。在雙方換文中,北京政府使用了外交術語"欣然予以同意"云云,鉆入日本設置的外交陷阱,為爾后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埋下毒種。

1918年11月,歐戰終于結束,在最后一刻躋身于協約國之列的中國,突然間成為與列強比肩的戰勝國,一時間舉國歡慶。北京大學學生遊行到美國使館,山呼"威爾遜大總統萬歲"。東單北大街上的"克林德坊"也換成了"公理戰勝"字樣。然而,事與愿違。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尷尬局面,并觸發了民國以來最大的外交和政治危機。

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1918年夏天,在駐美公使顧維鈞的主持之下,公使館研究小組連續向北京發回報告,建議政府未雨綢繆,著手準備戰后和會,提議政府應"理直氣壯"地在和會上提出山東問題,并不必顧忌被迫簽訂的"廿一條"。這年12月中旬,顧氏與威爾遜總統同船赴歐,為中國代表中最早到達巴黎者。一年前曾積極拉攏中國參戰的日本政府卻在外交大肆活動,以中國參戰不力為由,妄圖取消中國的與會資格。北京政府急令駐歐美公使們斡旋爭取列強支持。顧維鈞多方奔走美國國務院游說,獲得成功。

資格問題甫解決,又遇到席位問題。因此前美、日等國在拉攏中國參戰時曾有許諾,戰后和會中將視中國為平等大國,中國遂希望派出與大國同等數目之代表。然而,英、法列強卻自食其言。參戰國與會席位分為三等:一等是英、法、美、意、日五大國,每國五席;二等是巴西等國,每國三席;余為三等,每國兩席。中國被列為三等,雖一再交涉卻未嘗改變。同時,中國國內的南方政府,曾一度意欲另組以孫中山為首的代表團單獨赴會,后因孫氏無意赴會,才以"一致對外"為由派代表參與。這樣,雖然中國代表團1918年即抵達巴黎,但直到1919年1月28日,代表團名單才正式公布,而巴黎和會已正式開幕十天。

中國代表團團長為外交總長陸征祥,團員為南方政府外交次長王正廷、駐英公使施肇基、駐美公使顧維鈞、駐比公使魏宸組。其中,陸、王為正式代表。其他成員還有駐法公使胡惟德、駐丹麥公使顏惠慶、駐意公使王廣圻等,另有專家十七人、外籍顧問五人、行政技術人員二十人,總計五十二人。起初,在此次和會上中國應實現何種目標,政府與民眾主張相距甚遠。民間呼吁以此為契機,挽回可能之所有權利。段祺瑞卻認為中國參戰太遲,不宜有過多要求,應以山東權益為主。政府對于和會的方案遲遲不決,直到代表團到達巴黎之后,才發去了擬定的方案。方案中最終順從民意,提出了一大批難以兌現的要求,卻惟獨把山東問題置于次要地位,顯示出外交上的幼稚。報國有志,回天無力......。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在法國外交部大廳開幕,與會者凡二十七國。和會完全被五大國操縱,直到1月27日中國代表竟始終未能與會。1月27日上午,日本代表牧野伸顯(1861年11月24日-1949年1月25日)在"十人會"上突然提出討論山東問題,并認為此事與中國無關,主張不讓中國參加。在美國的堅持下,"十人會"乃決定在下午會議上邀請中國代表與會申訴。得到通知后,中國代表團陷入一片混亂,不僅是由于代表團自身行政事宜尚未落定,更是因為行前對山東問題并未做充分準備。

關鍵時刻,代表團接受美國國務院遠東司司長衛理的建議,首席代表陸征祥外長稱病不出以"留有余地"。在其他成員一再互相推諉之后,決定由王正廷和顧維鈞代表出席,并以英語流利為由指定顧氏發言。

在當天下午的會議上,日本代表牧野發言,申辯日本應無償享有德國在中國山東權益,并發表了1917年日本與英、法、俄、意四國達成的秘密諒解。同時,他暗示1918年中日曾于此事有秘密換文,意思是山東問題已非懸案,因為從條約上、法理上論,日本已經獲取了山東權益,此事只要和會確認即可。中國代表由于倉促上陣,因此在牧野伸顕發言后大感狼狽。顧維鈞遂起立聲明,山東問題事體重大,希望會議給中國代表團一個研究準備的時間。"十人會"同意次日再行討論此議。中國代表團進行了長時間討論,推舉顧維鈞準備次日的發言。
1月28日下午復會,大會主席、法國總理克雷孟梭即請中國代表發言。顧維鈞由于對山東問題研究有素,因而并未展念講稿,而是即席作了長達三十分鐘的慷慨論辯。他從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諸角度申明了山東是中國主權之不可剝奪的一部分,提請和會尊重中國主權領土之完整。顧氏雄辯陳詞之后,日本代表牧野起而辯解,稱中日之間已有成約在先,試圖以中日換文為武器把中國逼至墻角。

顧維鈞針鋒相對地強調指出,"廿一條"是舉世公認被迫簽訂的,其法律效力存疑,從而巧妙地避開了中日1918年秘密換文事,充分利用了日方不愿公開這一換文的心理。所以,當美國總統威爾遜當場詢問中日代表能否公開中日間有關條約(指"廿一條")時,牧野表示須"等待請訓",顧維鈞則當即應允,擊中了日方痛處。顧維鈞這次發言,是中國外交史上空前成功的外交演講,當場置日方于尷尬地位。


顧氏發言完畢,會議主席克雷孟梭立即于席上大聲道賀,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美國國務卿藍辛等人上前祝賀,意大利首相奧蘭多也對顧氏發言極為"贊美"。 


然而,顧維鈞1月28日的雄辯演說,只是暫時扭轉了中國在和會中的被動局面。

日本政府在"十人會"論戰失敗后,即轉而向北京施壓。日本駐華公使小幡酉吉1月31日向中國外交部提出抗議,隨后又專訪代理外長陳篆,并以一百五十萬陸海軍相威脅。陳篆竟以顧氏擅自發言推諉,即電令中國代表團不得發表"中日密約"。此時,公布"中日密約"問題遂成為關注焦點。


由于列強五國中,英、法、意早已與日本有密約,故而袖手作壁上觀。顧維鈞只得趕在威爾遜總統臨時回國之前,全力尋求美國支持。中國代表團準備好了所有相關密約、條約、外交文件十九件及顧維鈞起草的《中國要求膠澳租借地膠濟鐵路即德國所有他項關于山東省權利之直接歸還說貼》,于2月13日送達威爾遜。威爾遜當面向顧表示了對外交說貼的滿意和美國政府支持中國的立場。

2月15日,中方沖破日本代表團的重重阻撓,說貼和全部附件送達了"十人會"及相關國家代表團。此后,中國代表團又陸續向和會提出三個主要說貼,以力爭保守國家主權。但是,由于日本代表作梗,英、法受對日密約掣肘,而巴黎和會上五大國的注意力,此時已轉向戰后國際格局安排及歐洲分贓問題上,中國山東問題遂一度擱置。被中國人稱為"第一好人"的威爾遜,因其建立國際聯盟計劃在國內遭受政治挫折,故急轉謀求列強支持。因此,威爾遜在3月重返巴黎時,對山東問題的立場已判若兩人。


4月中旬,歐洲政治分贓完畢,和會重心又轉回山東問題,中國代表卻被排斥于會外。此后的會議上,支持中國立場的美國代表勢單力薄,英、法、意三國態度曖昧,日本代表更以退出和會相要挾,情勢急轉直下。

4月22日下午,陸征祥、顧維鈞應邀出席英、美、法、意等國組成的"四人會",這是中國代表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蒞會討論山東問題。
會上,列強之間已有默契。威爾遜徹底改變原先立場,轉而支持日本,抓住1918年中日秘密換文不放,宣稱條約之神圣性。顧維鈞起而辯解,但終究只能含糊其辭,無法說出當時段祺瑞是為二干五百萬日元借款而與日本簽約換文的實情,情勢十分窘迫。會議最終在所謂條約神圣的幌子下,不顧顧維鈞的強烈反對和抗議,強加給中國代表一個要求承認日本在山東權益現實性的方案。休會后,顧維鈞等人開始了緊張的會下斡旋活動,包括游說藍辛、衛理等親華人士及提出接受五大國共管方案的說貼。

4月29日,威爾遜闡明了對山東問題的最終立場:
(1)中國政府的徹底衰弱與腐敗,使美國維護亞洲風險太大;
(2)日本應有生存;
(3)如果談判破裂,美國人不會為中國山東而對日作戰。

4月30日,"四人會"對山東問題做出最后裁決,決定在對德和約中將山東問題從中國問題中單獨列出,即有名的《凡爾賽和約》第156至158款(  對德和約156-158條 ),批准由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的所有特權。至此,中國在山東問題上的交涉完全失敗。顧維鈞和他的同事們在巴黎和會上艱苦卓絕的努力付諸東流。簽與不簽     然而,遠在萬里之遙的巴黎的顧維鈞,萬萬沒有想到,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迅速誘發了改寫中國現代歷史的五四運動,使在巴黎的中國代表團更處于內外交困之境地。

1919年4月29日-30日兩天,巴黎的凡爾賽會議決定把原德國在山東權益轉給日本,當時的中國全權代表陸征祥本來準備在條約上簽字,因為如果不簽字,則對撤廢領事裁判權、取消庚子賠款、關稅自主及賠償損失等等有所不利,民國政府也打算批准簽字!緊急關頭,人在歐洲的梁啓超立刻電告外交委員會的汪大燮委員長和林長民事務長,讓他們提醒民國政府務必不要為了一些利益問題放棄山東主權,堅決不能簽字!
電文如下
汪、林二總長轉外協會:對德國事,聞將以青島間接交還,因日使力爭,結果英法為所動,吾若認此,不吝加繩自縛,請警告政府及國民嚴責各全權,萬勿署名,以示眾心。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qbyzxvg.html

今人扒梳歷史細節發現,五四運動之興起,乃是由于時任外交委員會委員長的汪大燮( 晚清以降曾出任駐英、日公使,民國教育總長、外交總長 ),不滿北京政府的曖昧軟弱態度,憤而辭職后,于5月3日傍晚打電話給好友蔡元培,訴說了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及北京政府密令簽約之立場。蔡氏即于當日晚九點假北大法科禮堂召開學生代表會議,宣布此事,遂激起師生巨大愛國之熱潮,導致次日北京學生的大遊行。學生運動的爆發,使孱弱的北京政府態度更加曖昧,而代表團的立場卻反而趨向于強硬。就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民眾情緒趨向白熱化的時候,5月4日,遠在巴黎的代表團向"十人會"提出一份措辭強烈的抗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ipe2020 電影選擇

  ipe2020 電影選擇